【朱力勁】見證黑衫軍的崛起2017/07/25

2     
 

作者:mamamoo

兄弟們17上~左右開弓~45勝走起

從馬克斯和阿特金森接下籃網的那一天起,我就將籃網定位為東部的馬刺,這是整個系列一開始的主旨,黑衫軍不只是因為球衣的顏色,從出身馬刺的經理馬克斯,來自老鷹的教練阿特金森,這整個管理層的構成就是一個類馬刺的體系。而在這個前題之下,這休賽季中大部份圍繞籃網的新聞和話題討論,多數都是抓不到重點,看不清真相,見不到事實的。那些有關於領導權的爭奪或體系的變更,根本都是不存在的,很多人花費時間心力其實都在討論空氣而已。過去幾年希望林書豪加盟馬刺的聲音並不算少,等到豪哥終於加入了一支”東施”馬刺後,卻又有人不開心了,我希望豪哥加入馬刺這種球隊只是因為管理層的公正不偏心,不是讓豪哥去蹭戒指的,而有些人的心態則是又要地位又要戰績又要數據又要進全明星什麼都要,很多想法是不切實際沒有認清客觀形勢的,我覺得我還是比較了解豪哥的心態的,他本質上是非常要強的,不願意去加入強隊抱大腿,除非有一個先發位置給他,所以去籃網的選擇是必然的。

馬刺的領導中心是誰?以前不是鄧肯,現在不是卡哇依,其實領導只有一個就是波波維奇,而籃網的老大隻能是阿特金森,這是不容置疑的,所謂林書豪和拉塞爾的老大之爭,只不過是庸人自擾的腦補。阿特金森和他所代表的戰術體係就是新籃網的根本所在,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籃網不找最強的球員,只找最適合的球員,誰要不適應這個體系,就自己圓潤的離開,籃網不會為了誰改變,即使你是詹姆斯也不會有什麼不同。看看現在整個聯盟的亂象,就是球隊任由這些大牌球員胡來才搞成這樣,打鐵還得自身硬,球隊如果自己底子夠強,離了誰我也一樣玩的轉,你再大牌也不能奈我何。

巨頭抱團的組隊模式讓籃網付出巨大的代價,成為有史以來最慘的球隊,爛隊翻身靠選秀,而籃網卻連擺爛的本錢都沒有。窮吃雞富快遞,籃網送的這波快遞直接讓綠凱成為了東部戰績第一,並在休賽季引進了海沃德,下賽季很大的可能會超越騎士而成為東區真正的霸主。反觀如今的籃網已沒有實力和條件去進行任何土豪級別的操作,只能猥瑣發育,浪不起來了,還是乖乖拿把噴子躱在厠所裡,別在路上亂跑用頭接狙擊槍的子彈。但話說回來,即使有條件浪,我想籃網仍會堅持走現在的路線,建立體系和文化,因為這才是長久之計,而不是碰運氣希望在選秀或車庫拍賣中撈到金子,即使有,那也是來的快去的也快。

大部份的球隊建隊思路是引進強力球員之後,再按球員的屬性去設定戰術,這是以人為主,體系為輔的思路。而籃網不是這樣想的,籃網是先設定了體系,再找合適的球員進入或發展潛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籃網來說,這個器是體係而不是人,這是路線之分,主義之別,是思考模式上的革命,而革命者的信念是無比強大而堅不可摧的,任何人用其舊思維從外頭往裡看自然是瞎子摸象,不明所以。唯人主義只會更多的產生如同騎士今年的亂象,球隊的實力因為大牌球員的來來去去而大起大落,而無法保持一個長期的穩定強大。如今先發主力動不動要價三千萬甚至四千萬的年薪,能留給替補球員的油水可以說渣都不剩,我認為未來在第二陣容甚至第三陣容的強度會對比賽產生巨大影響,而籃網這套體系在替補陣容的對陣上一直是佔上風的,一般球隊只要場上球員更替,整個戰術打法可能都要改變,但對籃網來說,先發打的和替補打的都是同一套XJBD法。這個系統不只是確保了球隊本身的主導位置,而且因為高度的臨場自由戰術選擇和球權分享,對於角色球員的激發是巨大的,這是籃網實際上戰力提升比起它隊優勢較大的地方。從外頭看,你可以說籃網本質上就是一個邪教,裡頭每個人對未來都莫名的充滿奇怪的自信,對這套體系深信不疑,即使他們只拿了20勝。

明星球員一直是一把雙面刃一套七傷拳,科比能拿81分,然而是不是拿18分反而更容易贏球,這很難說。球員不強贏不了球,球員強了又容易產生依賴症,然而一兩個球員的百分百逆天展示可能需要建立在其他球員只能發揮百分之七十的基礎之上,一個隊加加減減,算盤打完,不一定是賺的。在一般的教練來說,球員如果會做五件事,他會要求他只做三件,而在阿特金森手下,如果你只會做三件事,他會要你做五件。籃網的終極形態是場上存在五個全能球員,對任何球隊來說,都是很難阻止這種隊伍的。我所謂的全能球員還是有限制的,並不是真的那麼牛批,應該說只是在自已的專長外發展出第二第三職能的全能,比方說我原本是不投三分的,但是發展了第二專長三分球,我並不需要投成庫裡那麼準,我只要你不敢放我投就行了,基本的持球三威脅投切傳,如果人人具備,人人能夠用各種方式發起進攻,對於防守方來說就會難以作針對性的防守佈置。不管是被馬刺幹掉的火箭或被勇士幹掉的騎士,最大的問題都是在於發動機的數量。

有關球權過於集中的弊病會極大限制一個隊伍的上限,這聯盟中有太多例子可以引以為戒,而殘敗不堪的馬刺卻仍可以一路挺進西決並且吊打勇士直到卡哇依也傷了。球權適度分散不只能夠提高上限,也一樣可以提高下限,所以馬刺才能夠一直老而不死,死而不僵。對於籃網來說,只要這套體系建立完成,就能夠保持一個持久不衰的競爭力,然後在這個地基上如何加磚添瓦,那是後話。當你讓球員做的更多,是可以更加激發出他的潛能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助攻數據很強大牛批的球員帶隊成績卻很差的反比,如果角色球員都只是接球就投,其他啥也不幹,運球都不運,他的動作都是沒有創造性的死模式,那他身體中的火種就不會被引燃,這些狀態的差異會同時影響到防守而不只是進攻。阿特金森長期做為一個球員開發教練,讓球員激發潛力是深印在他腦中的信念,不管場下場上都是。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是籃網的另一個追求,籃網是全聯盟節奏最快的球隊,持球切入最多的球隊,三分出手數和進攻衝撞區的次數都排在前五,籃網利用快節奏而不是繁複的招式去創造機會,在運動戰中無法形成協防的狀態下,任何一個nba球員的單打都可能是難以防守的。籃網的戰術不是自已腦補出來的,而是透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研究去總結出的高效率進攻體系,就像火箭的成功,大部份也是歸功於這些年徹底追求魔球理論的高效進攻一樣,事實上如果把哈登換成林書豪,火箭的戰績也不會差多少,因為源自體系本身的強度高。可是火箭無法做到的,是籃網想要做到的終極的快,如果你每一球都要交給控衛或某個明星球員去發動,那就不可能達到終極的快,想要達成阿特金森腦中的快速進攻藍圖,球權的自由化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人對籃網的大前鋒抓下籃板後直接一條龍殺到前場攻擊不能諒解,認為這是沒有球商的打法,但這種理解是不洽當的。好比一個棒球投手投出正中央好球,打擊者揮棒被三振了,你不能說打擊者這個揮棒是錯的,因為中正央好球就是應該揮棒,正如籃網的體系抓到球就是應該以最快速度將球移動到前場,如果有一對一的機會就可以直接攻擊,打擊者被三振,上籃不進,那是能力問題,但是作法和決定是沒有錯的。如果這個一條龍快攻的人換成了字母哥或勇士的格林,就誰都沒話說了,但是其實他們做的事和籃網的大前鋒並沒有什麼不同。體係不能去遷就人,在籃網這是絕對禁止的,解決的辦法只有兩個,換人,或等待年輕球員的成長,對於籃網這麼缺少籌碼的球隊來說,人不是說換就能換的,只能退而求其次,我一直相信馬克斯和阿特金森是絕頂聰明的人,很多東西也許短時間看不到效果,風平浪靜水底下的暗潮洶湧你只能靠感覺和經驗去推斷。

籃網的戰術系統和李小龍的截拳道理論是不謀而和的,李小龍無限制的追求速度,因為他發現在實戰中,速度是最大的優勢,在實戰中你可能會面對一打多的局面或是有武器的對手,再大的力量和體格也不能擋住刀刃的鋒利,只有速度才能救你及快速的減少敵人數量。李小龍引用道家的水無常形,他認為格鬥沒有固定套路,沒有門派之別,只有好用和不好用而已。籃網是目前最快速,戰術自由化最大的球隊,為什麼要快,因為越簡單的招式,其實效率越高,無腦的殺進籃下買個犯規,比起夢幻腳步的後仰跳投能造成的傷害更大。在現在的籃球趨勢中,速度的提升對於防守的重要性也一直上升,馬刺對火箭的系列戰中,二號位的格林被放到四號位去防守,格林在底線的快速移動能力完全堵死了安德森的槍口。這也是為什麼在籃網不夠高不夠壯的霍利斯傑弗森能被放在先發四號位的原因,也是博揚和洛佩茲被交易的原因,在這次選秀中選中今年速度最快的內線阿倫也是出於同樣的思維。速度的提高對於攻防兩端是同時收效的,阿特金森的體系走在了時代的最前沿,如同我一說再說的,籃網最被低估的人其實不是豪哥而是阿金,一旦籃網具備了足以運作這部機器的能量,就能使大地震動。

任何東西都有好與壞的兩面,有些人只看到好的那一面或只看到壞的那一面,但治病都是要承受一點副作用的,而且藥都很苦。這個體系的真正威力尚未呈現出來,因為上個賽季的傷病和陣容問題。下個賽季,傷病終是無法預料的,但陣容上已沒有什麼大問題,雖然湊不出豪華帳面,但更重要的是這些人都是適合這個體系的,這樣就夠了。像我之前說的,勝利其實會掩蓋很多東西,豪哥的受傷反而讓籃網的問題一個個看的清楚了,可能因此更加速了這個替換陣容的過程。馬克斯運作了一個超級精采的休賽季,兩筆交易血賺進三個先發球員,當然扣掉失去的大洛實際上是賺了兩個,我們引進了拉塞爾,一個全能的得分後衛,卡羅爾,一個不需要證明,因為本就是出自阿金戰術體系的先發級別球員。加上更擅於擋拆的3d中鋒莫茲科夫,如今的籃網有一個很完整的陣容可以去運作這個體系。新的賽季會是很有趣的。

轉自JF翻譯:https://www.jlinfans.com/t/topic/5557

4 comments

  1. YA! 頭香!! kiss

    新聞版新增不惜服毒也要品嚐的準度:數據分析籃網的進攻與Allen Crabbe的適性

  2. 感謝作者好文、校長轉貼~

    分析的很好,這文多看幾次~
    再有什麼流言酸語,自然都能百毒不侵了。

  3. 籃網是邪教XDDD

    期待這邪教扶正成天下霸主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