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網進攻分析 下

3     
 

經過上一篇的暖身,對這個play-type的數據有初步的理解之後,接下來會談進攻效率的部分。

正式開始之前,需要聲明一下:

以下的數據分析,不可避免地會講到Dlo的缺點。自詡為極度客觀,不管是不是拿數據出來,認為批評到Dlo,就是在貶低他、看衰小林的網友,請轉彎繞過,因為內容肯定會讓你覺得不舒服。

花時間整理數據、寫文,是給那些願意持有開放、客觀心態看分析的網友看的;而不是為那些在沒有客觀依據的支持下,就跟著媒體隨口喊出榜眼、天賦、建隊核心的人寫的。

 

在談進攻效率之前,必須先知道由於球員在球場上所負擔的角色不同,其進攻終結方式的比重就會有偏重之處,在評估其效率時,應該分組進行比較才合理。例如除掉人人參與的轉換進攻之外:

持球者(ball handler)擋拆持球人終結會占40%左右,像小林、丁丁、Dlo。

攻擊側翼(attack wings,類似小前鋒)則是擋拆持球人(20~30%左右)+定點投切(20%左右)的組合,像白頭、SK6、LV。

投射側翼(shooting wings,類似分衛)則是定點投切(30%左右)+繞掩護(20%左右)+手遞手(10%)的組合,像Crabbe、小喬。

強力側翼(bully wings,類似大前鋒)則是定點投切(25%左右)+空切(15%左右)的組合。

大個子(bigs,類似中鋒)則是擋拆無球人(20%左右)+空切(10%~30%左右)+低位單打(10%~30%)的組合。有低位技巧,低位單打就占得多;沒有的話,空切就占得多。

因為精力有限,而且強力側翼和大個子在籃網體系中,主要是做為戰術傳導中轉、或是拉開空間之用,不是以得分為主,所以沒有特別分析。

此外,有個別球員的分項比重太低,則該項的PPP效率數據參考性低

下表是現有籃網鋒衛三類球員的終結方式比重,可以分出三組特色。

%e7%90%83%e5%93%a1play-type%e6%af%94%e9%87%8d

在每回合的進攻效率方面-先看比重最高的前三項(占55%)-

(1)定點投切(占23.7%)-每回合得分(PPP)=0.93分。每100回合的得分,低於聯盟平均7分,低於前1/2平均11分

排名PPP =28,命中率=25名,有效命中率=23名。蠻慘的。

看PPP,新同學Crabbe=1.23分、Carroll=0.91、Dlo=0.98。舊同學大洛PPP=1.02,Foye=1.09。除了專業射手Crabbe外,新舊交換之後的得分效率是降低的;而且另兩個新同學還低於聯盟平均。

此外,說Dlo換Foye會提升籃網的外線效率,顯然是印象流的不靠譜說法。

 

新賽季要提高這一分項的效率,能夠期待的是:

A.設計大量戰術給專業射手Crabbe或是小喬(PPP=1.12),最大化其出手次數

B.外線球員書豪、Dlo(出手選擇)、LV三分命中率提升。Carroll恢復其在老鷹時的水準。

%e7%90%83%e5%93%a1play-type%e5%be%97%e5%88%86

(2)檔拆持球人(占16.2%)-每回合得分(PPP)=0.78分。每100回合的得分,低於聯盟平均7分,低於前1/2平均12分

排名PPP =27,命中率=29名,有效命中率=25名。還是慘。

上賽季的主要持球者PPP,林=0.88、丁丁=0.99、白頭=0.58、SK6=0.81。較少自己出手終結的Foye=0.59、LV=0.88。白頭和Foye拖累整體數據最多。林、丁丁、LV都高於聯盟平均的0.85,丁丁表現尤其出色。

新進持球者只有Dlo,PPP=0.76這個數據只比白頭和Foye好,也低於聯盟平均不少。如果Dlo持球時,還是像在湖人一樣不知節制,隨意自己出手,而不是為隊友創造機會,助攻隊友,則這個分項數據的改善有限。

 

新賽季要提高這一分項的效率,能夠期待的是:

A.三分命中率的提升。讓持球者切入時,面對較少的包夾防守壓力(尤其是小林),效率自然提高。

B.阿金嚴格要求Dlo做好投籃選擇,打擋拆時以助攻為主,自行出手終結為輔做好讓球有效率流動傳導的facilitator角色,把出手重點放在定點投切上,會對球隊的幫助較大。

 

(3)轉換進攻(占15.1%)-每回合得分(PPP)=1.08分。每100回合的得分,低於聯盟平均2分,低於前1/2平均7分

排名PPP =20,命中率=21名,有效命中率=19名。這項數據看起來還可以;但是追求打快的籃網,卻在這一項效率低於平均,有待多加努力。轉換進攻主力的鋒衛球員PPP,

林=1.07、丁丁=1.09、白頭=1.03、SK6=1.17、Foye=0.94、LV=1.21、小喬=0.85、RHJ=0.94、Booker=0.98。

高於聯盟平均的只有SK6和LV。理論上擔任快攻箭頭的SG和SF,PPP應該會稍高一些,小喬表現其實不好該多加油。

新同學Dlo=0.93、Crabbe=1.28、Carroll=1.09。除Dlo太低之外,Carroll算合格,Crabbe則靠轉換進攻時的空位三分,效率最高

在陣容調整之後,Foye和Dlo、白頭和Carroll互抵,Crabbe為提升的正數,新賽季的效率應會提高。

 

新賽季要提高這一分項的效率,能夠期待的是:

A.降低失誤。上賽季籃網轉換進攻的失誤率,聯盟排名第三高;新賽季在隊員之間默契的提升下,失誤率應可降低。RHJ的終結能力,在季前賽看來明顯提高,新賽季應該也會有正貢獻。

B.依據球員特性,妥善安排其在轉換進攻中的角色。例如專業射手的Crabbe、小喬,視部份情況可以不要殺到籃下,而是埋伏在自己命中率最高的三分區域,準備投空位三分;SK6、LV、甚至跑得夠快的RHJ,負責籃底終結;林、丁丁、Dlo負責掌控整個Play。同樣地,以Dlo的效率來看,盡量不要自己出手,做好facilitator就好。

 

(4)講究整體球員之間跑位、掩護、傳導默契配合的-空切、繞掩護。手遞手的配合比較簡單。

A.空切(6.3%)-PPP=1.18,每100回合的得分,低於聯盟平均7分,低於前1/2平均12分。排第24名

繞掩護(4.1%)-PPP=0.79,每100回合的得分,低於聯盟平均15分,低於前1/2平均20分。排第29名

手遞手(4.1%)-PPP=0.97,每100回合的得分,高於聯盟平均5分,和前1/2平均持平。排第5名

 

B.籃網的比重都不高,各分項主要是在特定球員身上執行。空切和繞掩護的效率都不高,繞掩護更是低得過頭;只有手遞手表現較好,但聯盟最高比重是塞隊的6.5%,比重增加空間不大

其中,繞掩護和手遞手,終結時依靠的是球員catch-and-shoot的能力,雖然說投籃不準,就算戰術跑出來也得不了分;但是戰術跑出有掩護的投籃,至少面對的防守壓力小,可以相對提高命中率。但是空切跟球員投籃準度相關性低,尤其是缺乏射手的籃網,更應該想辦法開發出這一塊的得分潛力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勇士。

勇士的空切占比12.3%,比聯盟平均高4.9%;PPP=1.33,比聯盟平均高0.08。繞掩護占比13.0%,比聯盟平均高7.4%;PPP=1.04,比聯盟平均高0.10分。這兩項講究戰術配合的分項,比重高、得分高,是除了精準的投射、勇士球風高效的原因之一。

畢竟擁有Curry、KD這樣能切、能投、會傳的球員,可以打很多的檔拆進攻;然而其檔拆終結(檔拆持球人+擋拆無球人)的比重卻只有14.9%,遠比聯盟平均的24.1%低了9.2%

為什麼突然會寫到勇士?因為真心希望:以動態進攻為核心戰術的籃網,能夠努力在未來打出像勇士般的團隊配合美感

 

C.繞掩護和手遞手,通常是射手來執行,像占Crabbe的得分比重有31.6%、小喬有27.3%。作為對比,PG的林只有8.4%、丁丁更是只有極少的2.7%(PPP參考性低)。Dlo在這兩項占比14.3%,表現也都不差,PPP分別為0.98、1.09 (林0.95/1.15、丁丁0.50/1.50)

這兩項數據配上前面擋拆持球人的低PPP數據,坦白說Dlo就是一個很偏SG體質的球員,實在看不出來是打雙能衛的料

這幾場季前賽下來,Dlo球風看起來變化不大;但對為何阿金要找他來的原因,有些初步的想法-要的是其堪稱優秀的球商,和給球到位的傳導能力

如果說阿金接下來的戰術體系,是計畫往勇士的方向演變-大幅減少持球終結、增加無球終結的比重;那麼就可弱化Dlo持球終結能力不佳的缺點,而強化其高球商的傳導能力。

這是目前唯一想到的可能理由;不過如果真是這樣,又哪裡需要所謂的雙能衛呢?

 

(5)單打(6.7%)-每回合得分(PPP)=0.90分。每100回合的得分,高於聯盟平均2分,低於前1/2平均2分

排名PPP =10,命中率=15名,有效命中率=10名。

這項數據的主要正貢獻者是-SK6=1.14、丁丁=1.00、書豪=0.92、LV=0.92、RHJ=1.05、Booker=1.02。新同學Dlo=0.95、Carroll=0.71。

雖然單打和突破切入不同,但是籃網還是有不少可以擔任尖兵的人才。

 

(6)低位單打、擋拆無球人這兩個及格的項目方面,就不多寫了。

因為大洛的離開,低位單打的得分效率應該也會下降,當然比重也會下滑,這畢竟是Mozgov的弱項。在擋拆無球人得分效率的變化上,端看Mozgov能夠恢復幾成能力(季前賽看起來只有7~8成的能力,還不大行)。

 

結論-

(1)籃網上賽季輸分在5分(含)以內的比賽有16場。所以雖然每回合得分數據和聯盟平均差只有0.0x,但以籃網上賽季Pace=103.6回合來看,就會放大103.6倍;如果籃網在每個進攻分項中,把細節做好,讓整體PPP改善0.05分,就等於進攻多得5.2分,而多贏16場,勝場數便可以提升近一倍。若再加上防守的進步,在東區進季後賽是大概率的事。

 

(2)籃網的戰術體系目前還過於單調。雖然很多網友希望讓林多打擋拆,但這對一個目標是總冠軍的球隊來說,不是甚麼好事。

例如上賽季的火箭,就是一招罰球登擋拆切入,之後買犯、傳給順下的大個子、或是外線三分射手;一旦罰球登被限制住、或者沒有體毛哨護體,在沒有另一戰術體系的支撐下,整個球隊運作就崩壞了。

暴龍也是,主要的戰術是雙衛輪流打擋拆,且其PPP效率也很高Lowry=1.05、DeRoZan=0.97;但是進入季後賽,在防守加壓下,Lowry掉到0.87、DeroZan掉到0.90。

面對持球終結威脅下降的情況,對手最好的策略就是:切斷他們和外線球員的連結,讓他們持續不斷地打擋拆,並逼迫其自行終結。和火箭一樣,暴龍在擋拆效率下降後,也缺少另一可靠的體系支撐。

 

籃網雖然仍在重建中,但是目標是往總冠軍前進,眼光就要看得遠。靠小林的擋拆和目前不成熟的動態進攻體系,是非常不夠的。有人可能會拿上週小林說過打簡單點來反駁;但是他的意思真的是打得簡單嗎?還是真正的意思其實是:避免不必要的傳導和猶豫,而錯過得分的好機會,或是直接失誤?

想像一下,打得簡單的戰術,在面對季後賽升高的防守壓力下,平常就能創造的投籃空擋機會會減少多少?少了舒服投籃的空間,命中率又會掉多少?

籃網要走的路還有一大段。期待越來越好。

8 comments

  1. 感謝Ericy大專業又精彩的分享~^^

    真的是專業人才做得出來的數據,非常贊成Ericy大的觀點,不是一直要啾咪打拿手的擋拆就好,更不是不打擋拆就是封印啾咪或冷凍他,如果你只有一項武功,人家很快就能破解掉了,還想走多遠⋯⋯

    所以阿金去年堅持練功,就算被罵到臭頭還是堅持做對的事,真的很佩服他,希望這賽季所有球員都能保持健康,給所有豪迷帶來驚奇之旅~大家坐穩,籃網即將高飛了~~~^_^

  2. 感謝Ericy大這麼專業又於理有據的分析。

    文中寫到一段:

    以籃網上賽季Pace=103.6回合來看,就會放大103.6倍;如果籃網在每個進攻分項中,把細節做好,讓整體PPP改善0.05分,就等於進攻多得5.2分,而多贏16場,勝場數便可以提升近一倍。若再加上防守的進步,在東區進季後賽是大概率的事。

    明天早上7:00就是籃網的首戰,新球季一起加油。

  3. 動態進攻是一門精細的科學,如果每個球員都只是一組個人歷史分析的數字,挑人就簡單的多。但人是會有期待的,包括球隊經理,教練認為球員有可塑性,所以主觀地挑了數字與系統相違背的球員。

    顯然挑Dlo的風險大於效益,阿金師善於開發球員能力,但Dlo缺的不是能力,而是動態進攻需要的數字,用客觀數字來代替主觀心態,Ericy大的確是好文。

  4. 三分球要夠準,動態進攻才具威脅性。2016賽季初在籃網隊三分命中率低到令人髮指,動態進攻打成凍態進攻。季中時補入丁丁及阿西,加上小哈傷癒歸隊手感回溫,三分命中率突破三成五,動態進攻才真的成型。

    熱身賽除了第四場三分命中率在3成以下,前三場的表現都讓人對籃網今年的表現抱持很大的期望,尤其是動態進攻的大腦林書豪在場上指揮若定,籃網今年有機會是東區前5名進季後賽。

  5. 嗯,

    我明白你,自己也曾手上資料太多,

    一件很複雜的事,如何簡單説清楚呢?

    如一次寫完,沒有人耐心看下去!

    反之,分開多次,又容易:見樹不見林。

    還要篩選資料,文章佈局分段排版…

    最恐怖的是:時間!

    要在最短時間内,説清楚一切,

    🙁   真的是很麻煩,很困難

  6. 我有ㄧ個小小的個人看法。提出來給各位高手大大幫我看看對不對。我的看法是書豪的被包夾率跟籃網的勝率成反比。當書豪被包夾率過高(攻勢受阻)。籃網勝率就低。反之就高(攻勢流暢)。

  7. ericy0801大的分析真的太精彩了~分析出每個球員最佳的定位,真的是少見的專業文章!

    我想書豪說打簡單一點應該是對自己期待,畢竟目前籃網球員間的磨合與默契在每個回合面對對手不同防守佈陣下,是否都可以配合書豪準確執行,這應該還是需要時間培養默契,如果有好球商的球員又是加分加速團隊成長,籃網從上季一開始被球迷挑戰就一套跑位,到現在已經長足進步,相信今年書豪整季健康帶領下,絕對會進步更快,明年會更接近勇士的水平!

    期待ericy0801大能夠也分析一下籃網的防守~

    PS. 終於等到第一場球,書豪加油!!!

     

     

    1. song shen

      個人的看法:進攻分析上,數據可以解釋到9成球員進攻效率;但大部分防守數據的解釋力卻沒那麼高,主要原因在於:

      1.對於一個防守球員來說,一次成功阻擋對手切入,逼迫對手傳球,在BOX上不會留下任何紀錄:一片空白;對於防守球員來說卻是成功的結果。對於部分需要Box去計算結果的防守數據,先天上就有所不足。

      2. 防守很難切割成一個個的獨立事件。必須看的是5個人合作的綜效。

      每個投籃一定有一個防守者。很多時候對方傳導出一個大空檔,倒楣的是最後一個輪轉的球員。然而,空檔的產生,有時候根本就是第一線防守不力的問題,所以很難分得清楚。

      也造成即使是用play-type的防守數據去看,解釋力也不是太高。

       

      因為從整體去看,偏差會比較小,所以習慣用球員的(上場-下場)(On-Off)的DefRtg差值,作為對整體球隊防守的影響程度。

      另外,若是很單純一對一的防守。據我看過的Nylon Calculus報告,被防守球員二分球命中率的變化,較有參考性;三分的則較偏向隨機性,參考性較低。

      能用數據分析去寫的客觀內容不是很多,所以著墨就少了。

Comments are closed.